人性的堅強與軟弱
全書不超過五萬字,被譽為是近年來「最薄、最有智慧的小說」。我第一次讀它的時候,還在審稿階段,當下立刻被全書那無所不在的詭譎氣氛所牽引,作者簡潔洗練、具穿透力的文字也令我折服。但當時因時間倉促,只能快速瀏覽。等到第二次讀時,書稿已接近完成,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細細品味。這時,閱讀的層次就出現了︰書中人物性格的描繪與刻畫成了主要的重點︰投機吝嗇、自私陰沉的丹納先生,軟弱卑微、內向退縮的丹納太太,以及悔恨交加卻又冷靜剛強的女兒芭芭拉……
作者認為最難處理的是芭芭拉這個角色。她因為不想將芭芭拉塑造成全然的受害者,而刻意將她堅強與軟弱的一面都清楚地呈現出來。從以下的描述,可以深切體會她對於和父親之間不正常的關係,所背負的內心掙扎、痛苦與矛盾——
她沒做錯事。受委屈的人是她。從十二歲起,她就一直受到委屈。這麼多年來,她和自己的罪惡感掙扎。痛苦遍布她的全身。她躺在自己床上。父親的氣息就呼在她的臉上。在她耳邊呻吟。他的汗味。……她壓抑自己對父親那份淫欲的記憶……。
然而,年紀越大,她越不想當個乖女兒了。她對父親的憎惡、對天底下所有男人的憎惡,不斷地與日俱增。
如此駭人聽聞的亂倫悲劇,令人震驚!女兒雖是受害者,但也非全然無錯,雖不免讓人掬一把同情之淚,但人性的弱點與醜陋亦表露無遺。
悲天憫人與絕望冷漠
作者覺得女兒的角色最難處理,我最同情的卻是母親,也就是丹納太太這個角色——
從來沒有漂亮過的她,被這個長相英俊的男人熱烈追求,打從一開始她就很明白,這男人對她的追求不是因為看上她,這個外表不怎麼樣、身材嬌小、姿色已開始老去的她。沒有柔情蜜意、沒有溫柔擁抱、沒聽過半句體貼的話,全靠自己的靈魂自我激勵。
短短幾句話,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劇。我相信丹納太太內心的糾葛與跌宕,絕不亞於芭芭拉,她和女兒之間的「對手戲」,才是小說中最難表達、描述的部分,可惜作者對此甚少著墨,應是本書唯一美中不足之處!
最後要提的是穿插在場景轉換之間的祈禱文。初讀之際覺得有些多餘、甚至干擾,再讀時卻突然恍然大悟,當下明白了作者的用意︰在篇與篇之間、在劇中人物一一迎向死亡之際,這一首又一首的祈禱文,彷若上帝垂憐丹納一家的遭遇;也像是丹納太太正在為丈夫與女兒的行為,乞求上帝的原諒……
讀完小說,我掩卷而嘆,心中依舊波濤洶湧、未能平息。美國詩人佛洛斯特曾說過︰「寫詩,是一種對人生不斷的發現。」我覺得寫小說也是。閱讀亦然。我從閱讀這本小說的經驗中,發現到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。 |